
在国民党中,涌现出了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,如杜聿明、刘玉章、胡琏和张灵甫等人场内股票配资,他们都拥有非凡的战斗能力和傲人的成就。然而,在这些人中,有一位将领不仅战功卓著,还能让这些人物俯首称臣,他便是关麟征。
关麟征的战斗力在敌人眼中是如此可怕,以至于在台儿庄战役之后,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曾称,关麟征的一个军能抵得上中国十个军的战斗力。这番话足以证明,关麟征“铁血名将”的称号并非虚名。
冒名顶替,踏上征途
关麟征生于1905年的陕西,他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,家中兄弟姐妹众多,家庭经济负担沉重,他早早辍学帮助家里,然而收入始终微薄。1927年,19岁的关麟征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。当时,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党,并开办了享誉全国的黄埔军校,广泛招募年轻有为的学子,立志为国家崛起贡献力量。
展开剩余79%尽管黄埔军校的选拔极为严格,关麟征并没有资格进入,但巧合的是,另一名叫吴麟征的学生通过了考试,却因个人原因不愿去。于是,关麟征便冒名顶替,用吴麟征的名义报名,成功进入了黄埔军校,与杜聿明等人成为第一期学员。
1925年,关麟征随军参加了黄埔学生会的第一次东征。虽然面对实战时,他才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差距,但凭着一腔热血,他依然冲在最前线。在战斗中,关麟征带领着10余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敢死队,用竹梯攀上敌人的城墙,完成了战斗的关键任务。然而,关麟征在攀城墙时左腿中弹,伤势严重,甚至有医生提出截肢的建议。关麟征拒绝截肢,坚决表示,一条腿怎么打仗?最终,在廖仲恺的帮助下,他得以治疗,并保住了左腿。伤愈后,关麟征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总队副官,成为学校中举足轻重的人物。
治军严谨,直言不讳
关麟征与其他国民党将领的最大不同在于他的作风直率、为人正派。他不仅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,在党内也有不少支持者。然而,这种耿直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不少麻烦。以他与陈诚的关系为例,关麟征曾在担任第11师61团团长时,因不满陈诚的空降而产生冲突。他认为陈诚远不如自己的上司曹万顺有能力,这让陈诚心生不满。关麟征那股不肯曲意逢迎的气度,在权谋充斥的国民党内显得格外突兀。
然而,在治军方面,关麟征堪称一位大师。在他的调教下,部队纪律严明,士兵的战斗力可谓一流:每名士兵每天都要进行五公里的越野训练,步枪射击的目标是每人十环,刺杀训练也要连续击打300下稻草人。除了体能和技巧,关麟征还特别注重文化素养。他常常将《孙子兵法》和《易经》随身携带,空闲时与士兵们一起学习,并要求大家都这样做。他坚信,只有平时下足功夫,才能在战场上减少伤亡。正因如此,关麟征所领导的52军,成为了国民党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,甚至蒋介石也不吝称赞,表示如果全国的军队都像52军一样,抗击日军根本不成问题。
“关铁拳”的威名
关麟征的威名并非空穴来风。仅仅三场战斗,他便让敌人对他心生畏惧。
第一场战斗便是长城保卫战。1933年,日军进犯我国长城,关麟征率领25师团抢占古北口,与日军展开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激烈对抗。在这场战斗中,关麟征亲自带领149团反攻,展开惨烈的白刃战,最终消灭了2000多名日军,这也是“九一八事变”后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歼灭敌军。
第二场便是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。当时,关麟征率领52军迎击日军第五师团,在汤恩伯军长的躲避之下,关麟征主动出兵支援先头部队孙连仲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关麟征的52军打得日军精锐部队大败,日军指挥官板垣征四郎称赞,关麟征的52军如同铁血军团,其战力足以与10个普通中国军队匹敌,关麟征因此赢得了“关铁拳”的美名。
第三场战斗是1939年的长沙会战。关麟征巧妙利用湘北地形,布下“口袋阵”,成功将日军冈村宁次的10万大军困在其中,最终成功抵挡了日军的进攻。
退隐生活,世外高人
在中国解放时,关麟征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,他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,带着家人隐居香港,在一个不足70平方米的简陋房子里安度晚年。他也为自己立下了“四不原则”:不参加政治讨论,不接受媒体采访,不接受政府补贴,不与旧友往来。每天,他要么练书法,要么听秦腔,生活平淡却充实,宛如世外高人。
关麟征的一生,既充满了战火的硝烟场内股票配资,又饱含着坚守原则的坚韧,既是一位铁血将军,又是一位淡泊名利的隐士,他的形象和经历,至今仍被许多人铭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至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